如果我是个赌徒,我敢打赌我们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外表十分在意。我们中的一些人想要长高几英寸,轻几磅,或者有更直的牙齿,这是正常的。人类天生是完美主义者。然而,当这种对外表的关注变成强迫性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呢?当一个人长时间开始担心真实的或感知到的缺陷时,会发生什么?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成见有可能发展成一种危险的心理状况,即身体畸形恐惧症。一旦出现这种情况,一个人就会每天花费无数个小时为自己的外表担忧和处理极度焦虑。身体畸形恐惧症,简称BDD,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疾病,有可能极大地破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患有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人会变得非常焦虑和痛苦。对自己身体的非理性关注最终会表现为破坏性的行为。这些习惯对这些人的日常生活有很大的影响。我们的自我形象是一个无形的因素,在我们的整体幸福水平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当自我形象被扭曲时,我们必须予以注意。
目录
什么是身体畸形恐惧症?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特征是极度痴迷于自己的外表。具体来说,患有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人会有一种被感知到的缺陷,而这种缺陷可能不会被其他人注意到。患有BDD的人会扭曲他们的自我感知,并报告拥有丑陋的特征。
BDD中的症状呈现遵循一个明确的模式。
大多数患者会描述他们对自己面部的专注。他们经常会担心自己的皮肤太皱,鼻子太平或太钩。患者还会担心嘴唇过薄或过厚,眼睛过宽或过窄。胸部,胃,腿,生殖器,臀部和脚也是常见的关注区域。虽然关注的焦点在性别和年龄群体之间始终不同,但其发生的频率却不一样。平均来说,一个患有BDD的患者会报告6到7个关注的领域。
对于患有BDD的病人的外观的关注是强迫性的,并且与那些健康的个体不同。这些担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持续存在,并随着病情的发展而变得越来越难以控制。在大多数情况下,患者会表现出洞察力差,并没有意识到尽管他们看起来很正常。
对诊断特别重要的是是否存在与观察或隐藏感知缺陷相关的强迫行为。由于这种特殊的特征,身体畸形恐惧症在DSM-5中被归类为“强迫症”。这些强迫性行为包括过度伪装、检查镜子、化妆、挑选皮肤和寻求他人的安慰。一些人报告说,他们强迫自己每天要花好几个小时来核实自己的外貌,然后才能感到舒适地离开住所。在BDD患者中,经常将感知到的缺陷与其他个体进行比较也是非常常见的。
患有身体畸形恐惧症的人还经常说,为了防止别人意识到自己的缺陷,他们不得不避开社交场合。在青少年中,上学变得越来越困难。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诊断
在确定BDD的阳性诊断之前,需要研究四个标准。
- 首先,个人必须表达对他人不会立即发现的缺陷的关注。
- 其次,一个人必须表现出各种各样的行为,试图改善或伪装他或她的外表。
- 第三,个体必须表现出极度焦虑,直至表现出抑郁症状。
- 最后,必须确定与饮食障碍的鉴别诊断关系。这意味着BDD的症状不能用饮食失调的诊断来更好地解释。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流行病学
根据各种基于人群的研究,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患病率在2.4%左右。所有的研究都报告了BDD在女性人群中的发病率明显较高。与年龄较大的亚群相比,青少年往往表现出稍高的患病率。根据公布的数据,身体畸形恐惧症的发病年龄在16岁左右。然而,大多数诊断直到成年后才会发生。
什么导致了身体畸形恐惧症?
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因素被确定为造成身体畸形恐惧症的原因。共识是BDD是一种多因素疾病;这意味着社会和生物因素会和心理因素一起发挥作用。
患者的遗传学和神经生物学可能在BDD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一项研究表明-氨基丁酸或GABA基因在BDD中扮演重要角色,就像它在其他强迫性行为障碍中扮演重要角色一样。血清素功能障碍也被认为促进BDD的发展。
就心理因素而言,完美主义人格明显更容易发展为BDD。对外表的不切实际的标准,加上对不被认可的恐惧常常会导致神经过敏,并最终对自己的外表产生误解。
最后,或许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如今的社会价值观把外表视为成功和被接受的内在因素,这给个人带来了不合理的压力。
身体畸形恐惧症的治疗
考虑到导致BDD发展的多种因素,推荐的治疗方法通常是心理治疗和精神药理学。根据我们的经验,患者对认知行为疗法和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反应积极。治疗师将与患者一起识别、评估并修正导致BDD的消极信念。症状的严重程度将决定预期的成功率。
身体畸形恐惧症患者的前景?
身体畸形恐惧症是一种使人衰弱的精神状态,有可能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重大损害。由于BDD的深远影响以及患者往往拒绝承认心理治疗的必要性,治疗BDD具有挑战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对缺陷的极度痛苦可以消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患者报告他们的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参考文献
- Schneider, Sophie C., et al. “The classification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symptoms in male and female adolescents.”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25 (2018): 429-437.
- Hong, K., et al. “Pharmacological Treatment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Current neuropharmacology (2018).
- Hong, Kevin, Vera Nezgovorova, and Eric Hollander. “New perspectives in the treatment of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F1000Research 7 (2018).
- Kuhn, H.,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in the cosmetic practice.” Giornale italiano di dermatologia e venereologia: organo ufficiale, Societa italiana di dermatologia e sifilografia (2018).
- Bateman, Anthony W., et al.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A Survey of Fifty Cases.” Face to Face with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Psychotherapy and Clinical Insights. Vol. 9. No. 4. Washington, DC: The Guilford Press, 2017. ix-x.
- Hartmann, Andrea S., and Ulrike Buhlmann. “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Handbook of DSM-5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Springer, Cham, 2017. 233-248.